核心团队
Core Team
  上海铂钺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由技术团队、生产团队、行政团队和后勤团队四部分组成,其中支撑研发和生产的核心技术团队20余人,由公司首席科学家党海政教授领军。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家

党海政教授

  党海政,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制冷与低温系统研究组负责人、超导应用集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自2018年2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2004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周远院士,从事高频脉冲管制冷技术的机理分析、前沿探索及实用化研究工作;自2006年4月起先后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现KIT)和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从事大型超导系统制冷、粒子探测器制冷和高可靠、低干扰、长寿命深低温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3月归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空间制冷及制冷新技术前沿研究至今。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超导应用制冷技术、航空航天红外遥感遥测制冷技术、面向量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极低温制冷技术、深空探测制冷技术、红外探测器制冷技术以及低温制冷技术前沿及制冷新技术等。
 
  党海政教授在低温制冷领域的主要贡献有三:
 
  一是在以线性压缩机驱动的长寿命、高可靠、高制冷效率的2K以上温区高频脉冲管制冷技术的机理研究及实用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建立了其基本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的单级至五级机型可有效覆盖2K以上至常温温区,以之为基础的重要机型已陆续进入航天实用化阶段,为航天红外遥感遥测系统所需长寿命低干扰低温环境的实现奠定了关键基础。特别是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五级高频脉冲管技术研究并实际获取2.2K,是迄今为止纯粹高频脉冲管制冷循环所实际获取的最低温度,且在液氦温区的制冷量超过2.8W@4.2K,为稀释制冷等极低温区制冷循环提供了关键预冷解决方案。在超大制冷量机型方面,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千瓦级制冷量脉冲管制冷机,与国际最好水平相当,并在超导电力领域进行了成功应用示范。
 
  二是在以多级高频脉冲管循环附加JT循环的1~2K温区复合制冷技术的机理研究及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成果,其中基于四级高频脉冲管循环作为前级、JT循环作为终端的创新技术路线,获取了迄今为止公开报道的基于多级高频脉冲管耦合JT的复合制冷循环实际达到的最低温度1.36K,并在实际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冷却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验证,相关工作为深空探测、空间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等重要领域所需的1~2温区低温制冷系统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是在国产化、全技术链、大制冷量mK温区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的机理研究和样机研制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在稀释制冷循环内部工作机制、关键部件优化以及整机研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顺利获取7mK以下温度,并在20-100mK的制冷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为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拓扑量子计算、量子低温基础特性研究、极低温科学实验条件的建立等重要领域所必需的mK温区极低温制冷机的完全国产化和真正实用化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曾应邀连续两届担任每四年一届的国际制冷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efrigeration, ICR)的低温系统分会场主席,现任低温制冷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ryogenics》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美国低温学会终身会员(Lifetime Membership)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导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上海市市级科研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的评审专家,因在第三代低温制冷技术(特别是多级深低温脉冲管制冷技术)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贡献,荣获《Cryogenics》期刊2018年度唯一的最佳学术论文奖(CRYOGENICS Best Paper Award 2018), 这也是该奖项设立16年来首次授予隶属于中国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低温领域国际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各类专利授权120余项,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在高端低温制冷领域的关键技术垄断,重要科研成果及专利技术成功转向市场,在具体的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实现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上海铂钺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062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347号